近日,淮河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张俊士团队联合医学院安磊团队和眼科赵博团队在临床神经病学顶级期刊《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发表题为“Pseudorabies virus Associated Encephalitis with Endophthalmitis”的研究论文。《神经病学年鉴》作为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NA)和儿童神经学会的官方期刊,是临床神经病学专业顶级期刊。人类感染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病例很少见,由于传播途径...
近日,农学院林敏团队与海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采用纳米工程技术创建一种新型节肥增产增效的固氮工程菌株,能够有效缓冲酸性pH值,改善根际环境养分循环,促进根际固氮效率和宿主植物生长。相关成果以Nanoengineered Azotobacter Pseudomonas stutzeri A1501 for Soil Ecology Restoration and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期刊《ACS Nano》上(IF=16.2)。酸性土壤覆盖了全球约30%的土...
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低成本、轻量化及可穿戴电源的潜力之选,其制备工艺的便携性、可扩展性与图案化能力是应用推广与落地的关键。谭付瑞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克笔的大面积、可图案化、可循环钙钛矿薄膜书写技术。通过调控墨水浓度、书写压力、移动速度及笔尖宽度,结合马克笔的纤维毛细结构,实现了对钙钛矿胶体尺寸的均质化、薄膜厚度(200至>1000 nm)及图案面积(1至100+ cm²)的有效控制;进一步通过溶剂工程设...
细胞器是细胞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通常由生物膜包裹特定生物分子构成,用以维持细胞正常结构与功能。受自然界启发,科学家现已成功构建高生物相容性且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细胞器,用以调控细胞原有功能或为宿主细胞引入非天然新功能。目前人工细胞器的主要构建策略包括预制超分子组装体的细胞内吞以及胞内原位蛋白相分离凝聚,但这些方法构建的人工细胞器均面临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药学院张一川团队基于前期...
近日,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杨文胜团队在多功能Janus微粒可控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One-Pot Single-Step Approach for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Micr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Janus粒子因其独特的非对称结构和多功能界面,在催化、传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经典Janus粒子制备方法(如电流体动力共喷射、气相沉积、微流控...
近期,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宋金生教授团队在非稠环电子受体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CCS Chemistr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有机太阳能电池因质量轻、半透明和柔性等优势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农业、万物互联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效率已超过19%。然而,有机光伏领域的明星受体材料通常是具有大的π共轭体系,此类结构的引入不...
6月4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正式发布2024年度期刊影响力指标 CiteScore™。由河南大学联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主办,Wiley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综合性英文期刊Exploration 再创佳绩,CiteScore 达到 27.8,较2023年(17.2)增长61.6%,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此次发布中,Exploration在 Scopus 所属 Multidisciplinary(综合类)学科中位列第4位(共200种期刊),进入世界前2%,相较2023年(第9名/171种期刊,Top 5%...
5月15日,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小秦岭站")202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3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开幕式由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刚主持,学术副校长张立新致辞。张立新指出,小秦岭站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科研平台,依托生物学"双一流"学科优势,着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期望以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和论坛...
近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王新海教授团队在Ni-Mn双原子位点催化剂高效降解高电离能污染物和电解海水制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Theory-guided Design of Surface-Enhanced Ni-Mn Diatomic Site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Seawater Electrolysis via the Degradation of High Ionization Potential Organic Pollutant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影响因子:16.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海洋...
4月17日,2025年第一届大河化学筑峰学术论坛在我校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举办。本次论坛以“多酸与团簇化学—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为主题,汇聚来自全国各地十余名专家学者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副校长苗雨晨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陈永明主持。苗雨晨在致辞中回顾了河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战略。他指出,化学学科作为我校重点支持的“筑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