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纳米生物学与纳米生物材料2025年乌鲁木齐学术会议”举办期间,我校主办的国际综合学术期刊《Exploration》,正式成立青年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并举行首届委员聘任仪式。该活动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等20个国家的200位专家学者线下参会,线上关注人数超过2万人。大会由期刊副主编、国家杰青、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鉴峰研究员主...
在“双碳”战略和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电氢微电网融合太阳能、储能和氢能利用,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学院协同控制团队联合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聚焦电氢微电网控制、储能系统功率变换器优化、混合储能控制以及直流微电网稳定运行等关键方向,在电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迅速、溶液加工工艺成本低廉,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空穴传输层的优化不仅对提高器件效率至关重要,还能显著增强整体器件的稳定性。近年来,自组装单分子层(SAM)以其超薄特性、优异的界面钝化能力以及可精确调控的能级,成为空穴传输层领域备受关注的新兴材料。然而,如何在自组装单分子层中实现分子堆积密度、电荷传输效率与缺陷钝化效果之间的最优平...
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大数据团队在图表示学习领域连续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一以“Hierarchical Spatio-temporal Graph ODE Networks for Traffic Forecasting”为题在计算机科学学科TOP期刊《Information Fusion》(IF=15.5)上发表;研究成果二以“SQGKT: Student-Question Interaction Graph-based Knowledge Tracing”为题在计算机科学学科TOP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F=7.5)上发表。在研...
近日,基础医学院李继承教授团队在《MedComm》杂志(IF 10.7,一区Top)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Plasma Metabolome for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文章。李继承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博士后刘俊为第一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最为常见且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源于长时间的缺血与缺氧,致使心肌细胞的坏死,展...
近日,淮河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张俊士团队联合医学院安磊团队和眼科赵博团队在临床神经病学顶级期刊《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发表题为“Pseudorabies virus Associated Encephalitis with Endophthalmitis”的研究论文。《神经病学年鉴》作为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NA)和儿童神经学会的官方期刊,是临床神经病学专业顶级期刊。人类感染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病例很少见,由于传播途径...
近日,农学院林敏团队与海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采用纳米工程技术创建一种新型节肥增产增效的固氮工程菌株,能够有效缓冲酸性pH值,改善根际环境养分循环,促进根际固氮效率和宿主植物生长。相关成果以Nanoengineered Azotobacter Pseudomonas stutzeri A1501 for Soil Ecology Restoration and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期刊《ACS Nano》上(IF=16.2)。酸性土壤覆盖了全球约30%的土...
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低成本、轻量化及可穿戴电源的潜力之选,其制备工艺的便携性、可扩展性与图案化能力是应用推广与落地的关键。谭付瑞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克笔的大面积、可图案化、可循环钙钛矿薄膜书写技术。通过调控墨水浓度、书写压力、移动速度及笔尖宽度,结合马克笔的纤维毛细结构,实现了对钙钛矿胶体尺寸的均质化、薄膜厚度(200至>1000 nm)及图案面积(1至100+ cm²)的有效控制;进一步通过溶剂工程设...
细胞器是细胞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通常由生物膜包裹特定生物分子构成,用以维持细胞正常结构与功能。受自然界启发,科学家现已成功构建高生物相容性且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细胞器,用以调控细胞原有功能或为宿主细胞引入非天然新功能。目前人工细胞器的主要构建策略包括预制超分子组装体的细胞内吞以及胞内原位蛋白相分离凝聚,但这些方法构建的人工细胞器均面临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药学院张一川团队基于前期...
近日,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杨文胜团队在多功能Janus微粒可控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One-Pot Single-Step Approach for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Micr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Janus粒子因其独特的非对称结构和多功能界面,在催化、传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经典Janus粒子制备方法(如电流体动力共喷射、气相沉积、微流控...